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2017-06-11 21:17:17 来源:
分享:

克罗恩病这类疾病的诱因不是单1的,患者要及时的诊治,但是患者要了解这类疾病的诱因,及时的医治。什么缘由造就了克罗恩病?

(1)病发缘由

迄今为止还没有肯定。最近几年来的研究趋向认为本病多是遗传易感性和多种外源性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甚么缘由造就了克罗恩病?

1.遗传易感性

(1)遗传因素:大量资料表明,Crohn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单卵发育的孪生子之间患Crohn病的1致性比率明显升高,为67%,而双合子的孪生子,其1致性比率仅为8%。同时发现Crohn病患者与配偶之间表现为不1致性,且与普通人群无差别。以上表明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另有报导,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相比,犹太人家族中此病的病发率高,并发现主要是那些阿斯肯纳兹(AshKenazi)人种。对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阿斯肯纳兹人的调查,其Crohn病的病发率高于那些同1地区居住的非阿斯肯纳兹人的居民,可能阿斯肯纳兹犹太人代表着人类中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也有报导表明,Crohn病患者多与HLA-DR4型血清抗原有关。遗传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本病的产生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遗传基因决定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遗传因素决定其对1些肠腔内的抗原物资具有过强的免疫应对反应。

(2)易感性的改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rohn病的产生可能与机体对肠道内多种抗原刺激的免疫应对反应异常有关。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Crohn病患者固有膜的T细胞激活增强,包括T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表达增加,T细胞细胞活素生成增加,和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加。这类T细胞激活的增加导致了效应细胞(如中性白细胞)的聚集。并随后合成破坏性物质(如蛋白酶和反应性氧代谢产物),由此造成Crohn病肠损伤。T细胞激活的触发机制尚不清楚。过去曾有人深信是慢性分枝杆菌感染而至,但无可靠证据。目前认为可能不是单1的,更可能由1些广为存在的触发物质所激活。Crohn病的根本缺点导致了T细胞永久处于激活状态,这类缺点是目前探索的课题,它多是外源的抗原、增加的抗原传递(肠渗透性增加)和有遗传偏向的黏膜免疫障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研究表明,关于本病曾被认为是1种本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实际上,还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存在有直接与任何本身抗原(这类抗原可引发Crohn病中所视察到的炎症进程)相干的免疫应对。

2.外源性因素

(1)感染因素:早年因Crohn病的病理表现与非钙化的结核病变类似,曾怀疑本病由结核杆菌引发,但用各种方法均未能分离出此病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从Crohn病切除的肠段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培养出Kansasii分枝杆菌或与结核杆菌类似的分枝杆菌的报导。研究发现,这些分枝杆菌接种于小鼠腹腔中可在其肝、脾中产生肉芽肿并出现抗酸杆菌。再把这些抗酸杆菌给乳羊口服,数月后羊的回肠末端可产生非干酪性肉芽肿。从而认为分枝杆菌多是Crohn病的病因。但有作者视察到这些分枝杆菌在1些非炎症性肠病或正常人的肠组织中也存在,且曾有报导粪链球菌可引发兔肠壁的局部肉芽肿,所以还不能肯定这些分枝杆菌是本病的确切致病因素。

也曾有人怀疑Crohn病的病因是病毒。1970年Mitchell和Rees将Crohn病病人的肠系膜淋巴结和组织匀浆通过220nm过滤筛后接种于大鼠脚指,经过6~24个月后,大鼠脚指上产生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和巨细胞肉芽肿,用一样方法可以使兔回肠出现肉芽肿。免疫抑制药对病变的产生不产生影响,证明可能存在1种可感染的微生物,其大小多是病毒。但这1实验结果未能得到重复。还有认为Crohn病与麻疹、流感等病毒感染有关。但迄今为止未能从Crohn病患者的肠组织中分离出真实的病毒颗粒,故本病病因还不能确认为病毒。

(2)环境因素:城区居民较农村人群的病发率高,这类差异在乡村保健水平很高的瑞典也存在,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1些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使炎症性肠病的病发危险增加。但另外一些研究未能证实。

大量研究证明吸烟者患Crohn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吸烟可以增加Crohn病复发的可能性。其机制尚不清楚。

1些潜伏的环境因素可激起Crohn病的产生。食用精制糖增加已被确认是1不利因素,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1个普通的产期也可作为1种刺激因素而使1些孕妇于产后产生Crohn病。

(2)病发机制

1.病变的散布本病从口至肛门的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都可受累,病变呈跳跃式或节段性散布。小肠和结肠同时受累最为常见,占40%~60%;限于小肠,主要是末端回肠病发的占30%~40%;单独产生在肛门或直肠的病变少见,约占3%,多与小肠和结肠病变合并存在;结肠单独病发者较少,占5%~20%。胃或102指肠、食管、口部病变总共约占10%以下。

2.大体病理初期病变呈口疮样小溃疡,大小不等。最小者如针尖,伴随出血;较大者边界清楚浅表,底为白色。手术切除时如遗漏小的病变,可从该处复发。典型溃疡呈纵行或匐行性,不连续,大小不等。

鹅卵石样改变约在1/4病例中存在。

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较多见。手术病例中95%左右存在狭窄。

有些Crohn病可见多发炎症性瘜肉。

3.显微镜所见显微镜下病变见于肠黏膜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主要是黏膜下层。常见淋巴细胞聚集,可有生发中心。淋巴细胞聚集的部位与血管和扩大的淋巴管有密切关系。浆膜层的淋巴细胞聚集可构成玫瑰花环样。也可见到浆细胞、多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黏膜层可见到陷窝脓肿。非干酪性肉芽肿为本病的重要特点之1,由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组成,中心无干酪性坏死,其实不常见,仅见于50%左右的病例。需要注意的是肉芽肿也可在耶尔森菌属感染或衣原体感染时发现,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可通过组织切片加以鉴别。5%病例中可见玻璃样变和甲介状的包涵体,与结节病和结核病所见相同。肉芽肿常常很不典型,有由淋巴细胞构成的明显边界。可见于肠壁的全层,但以黏膜下层和浆膜层最易出现。除肠壁外,局部淋巴结中也可发现肉芽肿。

肠壁的裂隙溃疡深达固有肌层。跨壁性的穿透是构成内瘘管和皮肤瘘管和脓肿的基础。肉眼下裂隙呈线状,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可有分支,周围为水肿和岛状黏膜。横断面上,裂隙分支表现为壁内脓肿。

由于水肿和淋巴管扩大及胶原纤维数量增加,黏膜下层增宽,肠壁增厚。

克罗恩病的病发机制是什么呢,得这类疾病,患者要早早的发现,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检查医治,争取在第1时间里治疗,争取早日的康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