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

2017-07-08 21:31:06 来源:
分享:

【概述】

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1种缘由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克罗恩病在全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都可产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以腹痛、腹泻、肠阻塞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克罗恩病,常有反复,不容易根治。

【流行病学】

本病散布于世界各地,国内较欧美少见。近10余年来临床上已较前多见。据1950--⑴982年国内文献报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共523例,而1987-⑴993年文献报道625例。**间无显著差别。任何年龄都可病发,但青、壮年占半数以上。

【病因和病发机制】

病因还没有明,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免疫异常、感染和遗传因素似较有关。

(1)免疫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CIC)和补体C2,C4的升高。利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发现杭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C3。组织培养时,克罗恩病,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毒性,能杀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切除病变的肠段,细胞毒作用亦随之消失。白细胞移动抑制实验亦呈异常反应,说明有细胞介导的迟发超敏现象;结核菌素实验反应低下;2硝基氯苯(DNCB)实验常为阴性,均支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最近几年来还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如II⑴,2,4,6,8,10,y干扰素和a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性肠病病发有关。说明CD的病发可能与免疫异常有1定关系。

(2)感染利用特异性的DNA探针以PCR方法发现2/3CD患者组织中有副结核分枝杆菌(MP);用CD组织匀浆接种金黄地鼠,半数出现肉芽肿性炎症,40%为MPPCR阳性;CD组织中可找到麻疹病毒包涵体;在无菌环境下,实验动物不能引发肠道炎症;另外甲硝唑对CD有1定疗效。所有这些均提示感染在CD的病发中可能有1定作用。

(3)遗传本病病发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就病发率而言,白种人高于黑人,单卵双生高于双卵双生;CD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10%115%;研究发现本病存在某些基因缺点。以上提示本病存在遗传偏向。

之前的研究证明了16号染色体上的1种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氏病之间的关系。近期发表的1些文章肯定这类基因是NOD2基因,克罗恩病,在细菌触发的炎症反应中起作用。临床上使用抗菌素医治某些克罗恩氏病。在实验室里,在无菌环境中制备的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常常不表现为IBD。因此NOD2基因是克罗恩氏病的易得基因非常好的候选,和与克罗恩氏病产生、免疫反应和肠细菌作用有关的1种重要共同致病因子,克罗恩病。

[1]'>下页

1234下1页
分享: